多看一眼风险
不知道你有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对话:
“啊,你学金融的啊,现在投资什么好啊?”
“啊,你在银行上班啊,那我该买什么股票呢 ?”
生活中,经常存在着一种迷信,学金融的人,一定特别懂投资。这里需要破除一下迷信:金融工作者≠职业投资人。
其实金融行业很大,从业者工作的范围非常广,每个人之间可能也存在不小的知识和技术壁垒,所以也不能过分神话金融从业者,觉得金融从业者做投资就一定比非金融背景的人做的好。
事实上绝大多数金融从业者,每天忙工作已经很辛苦了,自己并没有时间和精力,去市场做分析,再去跟踪和管理自己的投资。大多数金融人士,在投资方面,其实挺懒的。
但要说大多数金融背景的人士,在哪方面的意识可能会比其它人高那么一点点,那应该就是风险意识了。
其实道理说出来大家都懂,就是回报往往是伴随着风险的。它是一种底层逻辑,是一种思维习惯。这种思维习惯,一些非金融专业的投资人也运用自如。
但是更多人,在见到回报的一瞬间,就全给忘了。任何的产品信息,都会在受众理解的过程中,被扁平化,被高度简化,多数时候最后仅仅变成了:5%的投资和7%的投资哪个好?
人们习惯性把回报,当成了选择投资的唯一条件。
这才是灾难的开始。
望梅止渴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。投资的回报,就好比“望梅止渴”里面的梅子,而风险决定了你能不能走到梅子跟前。只告诉你前面的梅子又大又甜,不告诉你梅子和你之间还有座珠穆朗玛峰要翻越,这不是逗你玩嘛。
风险的衡量标准
一提到风险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亏钱”。其实风险和亏钱并不是一回事。金融领域里面,用来衡量风险的指标有很多,最常见的就是标准差。这是个统计学名词,大家中学都学过。它在金融里面,表示的就是回报率的波动。
标准差的存在,很轻易地就把“风险”和“赔本”区别开来了。因为只要预期的回报没达到,那就是有风险。波动大了,自然可能亏本。波动本身,无论上涨还是下跌,它都是风险,因为它给你期待的那个预期回报,增加了不确定性。至于大家平时听到的“无风险”投资,它在金融里面也不是指保本,它指的是回报不会波动。
所以金融人士除了看预期回报以外,也非常关注这个预期回报有多大的确定性。
换句话说,就是我们除了关注能获得多少回报,我们也非常关注,这回报到底有多大可能实现,以及获得这个回报,我们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。
用风险和回报同时衡量投资
用来衡量风险与回报关系的金融指标有很多,其中最基础、最直观,也是最常用的一个,就是夏普比率。它就是一个专门研究回报率与标准差之间关系的比率。它非常直观地体现了“算上风险以后的回报”这个概念。相比于单纯比较“5%和7%哪个回报高”,夏普比率高的那个投资,才是我们更偏爱的。
光看历史回报,分红保险的分红率和股市的回报其实也差不太多。可当我们用夏普比率去衡量投资的时候,就发现这两个投资的巨大差距了。
假设无风险利率为1.5%(其实多少都无所谓,用当下的更直观而已),加拿大股市25年的夏普比率是0.42,美国标普500的是0.43,而以上分红保险的夏普比率则是7.84。用上面的例子说,就是分红保险的梅子,和股市的梅子差不多甜,但是分红保险的梅子,一溜小跑就能摘到,而摘股市的梅子,却可能要上刀山下油锅。
当然,有时候回报低的投资,波动性也低,所以夏普比率通常反而会高一点点。让我们再和加拿大国债以及长期定存来比较一下:国债的夏普比率也只有1.52,长期定存不如国债,只有1.02。
也就是说,相比于分红险,加拿大国债和长期定存不仅回报低,风险还相对更高,算上风险的回报反而更低。用前面的例子来看,就是和分红保险相比,国债的梅子不仅更酸,摘梅子的道路还更曲折。
所以再次回头看,分红保险在保持了和股市相似的长期回报率的情况下,有着比定存甚至国债都更低的风险。于是这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吃到的甜梅子,就很难不获得金融人士的青睐了。
有保本当然更好
前面说了,金融人士其实挺懒的。一个波动性小,回报却可观的投资自然怎么看怎么顺眼,可是如果要是保本,就更加锦上添花了。分红保险恰恰就有这样的功能。其部分现金价值,是在合约签订的第一天,就写在合约上的,而随着年份的增长,这里保证的钱是会高于所有本金(保费)的。对于懒人来说,这就是合约里白纸黑字写下来的“保本”属性,是相当令人放心的。
总结
分红保险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又灵活的金融产品。本文仅仅是从投资这一个角度,去解释为什么许多有金融背景的人,会青睐分红保险。任何投资,都不可能完全没有风险,因为投资,投的就是未知。但面对未知,我们总希望能再确定一点,才能再放心一点。专业素养到了极致,也终将回归人之常情罢了。